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正文

李叔同《送别》音乐特征及其声乐教学

2013年10月26日 20:46  点击:[ ]

《送别》是20世纪初中国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仍为学子们广泛传唱,但对其音乐背景和特征的了解不多,而且在声乐教学方法上也探讨较少,本文不揣冒昧,望能抛砖引玉。

一、《送别》的音乐背景

李叔同祖籍浙江,生于天津,其父为同治进士,自幼饱读诗书,很早就显露出超凡的才华。1898年李叔同迁居上海,后东渡日本求学5年零7个月,1911年他32岁时返回故土,四年后在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创作《送别》,这时的李叔同不仅精通西洋音乐技法,而且内在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的音乐思想和人文精神都达到纯熟,因而在《送别》一曲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离别”意境和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歌词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的曲调并非李叔同自创,而是源自奥德威 (John Pond Ordway,1824-1880)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不过,李叔同并不是直接接触这首歌曲,而是间接地用了他的曲调。因为,在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的一位音乐家犬童球藏就已经借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创作了《旅愁》。《旅愁》深深地打动了在东京游学的李叔同。所以,后来李叔同创作《送别》时是根据《旅愁》的曲调而作的,因为《旅愁》去掉了《梦见家和母亲》曲调中每句结尾处的切分倚音,李叔同也是如此。钱仁康先生对此做过考证,他认为李叔同的《送别》受到犬童球藏《旅愁》的深刻影响,远甚于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他说:“李叔同就是根据《旅愁》的旋律填写《送别》的歌词的,歌词内容和意境也和《旅愁》密切相关。”[1]

从音乐创作形式来看,李叔同的《送别》属于20世纪初中国刚刚兴起的“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学堂乐歌在本质上是新式学堂的校园歌曲,在清末有一些教育家和学者认为音乐对启迪国民精神有重要意义,并从日本学习了新式乐歌的创作方法,一般借用日本、欧美的音乐曲调,填上自己创作的新词,从而编成新式乐歌,这种乐歌在后来民国的学堂教育中成为广大师生传唱的主流歌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题材,因而影响深远。李叔同的《送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李叔同《送别》不仅具有新式学堂乐歌的“新”,还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旧”,因为《送别》的诗一般的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离别意象。无论是长亭畅饮,还是折柳赠别,抑或芳草夕阳,都是唐诗宋词中常见的离别意象,《送别》将这些意象熔炼为一首精致的乐歌,凝聚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元素,因而一经传唱就强烈震撼着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离别情”,它让《送别》成为烙印了民族文化心理符号的艺术作品。

二、《送别》的音乐特征

从《送别》所传达的音乐情感来看,整体上清新不俗而又带有几分哀愁。在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时,《送别》用了三段式的结构。首先,在第一段以长亭、古道等具象描摹来展现“送别”的场景,引人遐想;其次,在第二段直抒胸臆,唱出知交零落在天涯的感慨;最后,用第三段进行重复,但又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将送友离别的意蕴加以升华,隐约表达出人生如日落一般短暂易逝的深切悲凉之感。

从曲式结构上看,《送别》是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第一乐段的曲式结构和第三乐段完全相同,整体乐调平缓,起伏很小。音乐语言像素描一样勾画出一幅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的诗意情景,而这些画面很好地烘托出送别时的寂寥清冷的氛围。第二乐段第一乐句的“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则一改第一乐段的沉静,表现了一种激动、感慨的情绪。第二乐句“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曲调,不过也略有变化,表现了一种友人离别的哀愁之情。

相近或重复的乐句,很容易给人絮叨之感,但是《送别》的重复、再现乐段却让人感觉恰到好处,不仅与曲式整体结构平衡有关,而且也与乐歌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绵绵不已相吻合,因而《送别》在乐句上的重复——尤其是“夕阳山外山”的重复——反而让整首作品更为统一、完整和层层递进的强烈美感。无怪乎钱仁康在评价《送别》时说,“《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合唱重复起段;但每一段的结句相同,构成 Aa.bBc.bAa.b)的形式;b 句的一再重复,使萦回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2]对《送别》音乐美感和曲式结构特征的把握,正是学习和演唱这首歌曲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声乐教师在《送别》一曲的教学中更应对此有清晰的把握。

三、《送别》的声乐教学

《送别》是一首简单易学的歌曲,但是要唱好它并不像很多学生想象得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大学声乐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大多数人不仅曾经学过《送别》,而且具备一定的声乐演唱基础。但是,他们过去演唱《送别》时难免夹杂着一些个人的发声问题,甚至很多学生是当作流行歌曲来学唱的,因而在有计划的声乐教学安排中,就要矫正学生过去演唱习惯中的小问题,同时让他们在声乐技能和音乐素养上有一个大的提升。

(一)明确《送别》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学习《送别》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此曲作者以及歌曲背景,掌握各种音符的时值与音高,学会用轻柔的声音唱出人们分别时的惆怅与眷恋之情。2、通过听唱等不同形式学习歌曲《送别》,并对学生进行珍重与爱惜情感的教育。3、通过速度与力度的对比,体验音乐的情绪表现。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的,需安排两次课(每周1次)进行教学。其中,第一次要求学生了解作品并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唱会旋律,提醒学生注意歌曲中的强弱音、吐字、咬字和节奏等。第2次课要解决声音的流畅性,处理好速度、力度等,并带入音乐情感,要能情真意切地完整演唱《送别》全曲。

(二)针对学生常见问题设置教学重难点

《送别》歌曲的意境深远、情感含蓄而深切,因而在演唱中要求学生“沉”得下来、“扬”得上去,这就需要较深的演唱气息控制能力。而很多大一声乐学生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者气息保持的能力不够。很多学生在演唱到第三乐段时难以保持演唱气息,这时候往往换气不当,影响歌词咬字发音的音准和音高,破坏了歌曲演唱的意境美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注意学生常见的两个演唱问题:1、演唱过程中的吸气和气息保持的状态;2、演唱过程中,换气口意识的培养。

针对这两个常见问题,教学中可以设置三个教学重点:1、歌曲中各句之间的连接要平稳、自然。尤其是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第二乐段和第三乐段之间的连接,切忌一个乐段唱完之后出现过长停歇,避免每个乐段之间出现隔阂或明显的分割,以保持整首曲子的完整性和演唱的流畅性。教师需要对每一乐句细致讲解和反复示范,让学生懂得该在哪里换气,一点点培养学生演唱时换气的自觉和技巧。2、保证歌词的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学生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也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慢慢养成的声乐演唱素质。在《送别》一曲中,尤其要注意每个乐句的首字和尾字的咬字清晰,并注意尾字和下一乐句首字之间的承接,不能因前一个字的咬字而影响下一乐句的气息流畅。通过重点的字的教学演唱示范,让学生认识到吐字发声的技巧,培养其发声吐字的能力。3、感受音乐的情感表现。情感表现是演唱达到基本要求之后的更高要求,也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的。很多学生只留意到具体咬字是否准确,或者只关注到气息,而不能倾注合适的演唱情感,对歌曲意境的移情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可能有了。因而教师应该对学生讲清楚《送别》的情感和意韵。

(三)合理安排授课过程

针对前述所说的常见问题和教学重点,应该从基本的发声练习到具体的演唱指导来合理安排授课过程。

1、基本的发声练习

2/4 5 4 |3 2 |1—||

打嘟.................

2/4 1 2 |3 2 |1—||

yi yo yi

2、演唱时身体姿势的协调性:要双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头、肩要保持自然平稳,眼睛平视前方;胸稍向前挺起,面带微笑,保持兴奋状态,整个身体的重心略向前倾。

3、练声的要求:打嘟时嘴要放松,要快吸,然后均匀的用力,让气息支撑打嘟练习,五度音阶练习要连贯,尤其是下行时的尾音要拖住,要平稳。唱yi,yo音时要集中,声音要统一。

4、让学生反复练习,体会呼吸的连贯性和均匀性。

下一条:浅谈李叔同学堂乐歌的音乐艺术特征

关闭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邮编:610401) winsb111.com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12699号